《知——能课堂理论》是一本干啥的书?
2021-08-23 11:27:04
  • 0
  • 0
  • 1
  • 0

《知—能课堂理论》认为,人才的高质量成长,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师,还需要合格的家长。面对人才生存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人才就业由国家分配向市场竞争转型;工作岗位对终身学习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互联网在为人才生存提高便利的同时,也拉近了他们与社会高风险的距离等),教育必须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同时,立足人才高质量成长和生存的需求,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知—能课堂理论》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才生存需求,教育理念要由计划经济、精英教育条件下的“塑造”合格的人去做国家需要的事,向市场经济、普及教育条件下“成就”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转变。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早发现学生的最佳兴趣,同时,也需要及早帮助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使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日益得到强化。

第二,在市场化知识经济时代,立足国家需要,以人才社会生存需求的角度,将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具体化为两项基本素质(德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四项基本能力(求知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并将其一体化。应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该理论的主线。

第三,对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进行了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角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根据学生的需要,通过“三导”(导演、导游、向导)来体现。教师的功能,是传授、发现、培养。

第四,明确了本理论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本理论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高质量成长和高质量人才早日脱颖而出。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理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完善教育管理与培养体系的设想。

第五,明确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家长与学校的角色分工,尤其是从家长层面提出,要让孩子成为“三人”:一是身心健康的活人;二是对社会无害的人;三是对国家有用的人。同时,建构了“三人”与两项基本素质、四项基本能力的关系,使家校合作的目标趋向一致,虽殊途,但同归。

第六,根据学生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成长的各阶段认知特点和成长需要,提出了不同学段的课堂模式。我根据自身条件,不仅在职业高中阶段进行了成班制的实践,还从小学开始,对学生个体上进行了实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