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教学法”是在课程改革中得到尝试性应用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迁移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迁移,就是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新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快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这里说的“迁移规律”,主要指的是正迁移。
本文所讲的“迁移教学法”,其关注的焦点,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二、迁移教学法的内涵
(一)迁移教学法的条件
实施迁移教学法,有三个条件:一是学生必须要有相关的旧知识做为出发点;二是学生必须有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欲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和强化;三是必须有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的、高效的、操作性比较强的课堂模式。
迁移教学法的实践,主要起始于普通中小学校,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中小学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迁移教学法,必须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任务有所了解。普通中小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普通中小学校的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生活,除了要完成知识体系构建之外,还必须完成由学生向社会职业人的转变。换句话说,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要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完成社会生存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建构。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就必须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二是职业人生存所需基本能力、素质的训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必须能与这种使命相匹配,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承载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由知识向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迁移。
那么,作为未来职业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呢?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素质和三种基本能力。
三种基本素质:一是德育素质,其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要求,遵纪守法、具备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理想、讲诚信、有良好公民道德和团队协作意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身心素质,具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良好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素质。“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除健康的体魄之外,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这是职业人能健康、顺利成长的基本保证。身心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三是团队素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科学向宏观(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如航天工程)和微观(学科分工越来越精细,如基因工程)两个方向的发展,仅靠个体的力量很难有所作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与周围的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换句话说,合作、交流能力就是团队素质的两个支撑点。这也是职业人不断学习他人优点、完善自我、生存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