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备原则
2021-05-16 15:03:35
  • 0
  • 0
  • 0
  • 0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在我党历史上,实事求是最早见于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第一次解答了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了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

中国革命只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办一切事情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也正是不同时期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结果。但是,近段时间以来,在一些领域中开始出现无视中国国情、盲目对标西方国家办理中国事情的逆“实事求是”的动向。

当前,在一些领域中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众多,但是,国土面积却严重不足。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挑战。根据网上报道的资料,中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的粮食达亿吨之巨。由于房地产开发,我国的耕地面积还在不断下降,如果我们不能将人口基数降下来,不仅粮食已经出现短缺,各种资源都出现了巨大缺口。

二是中国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却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创造强国更是距离遥远。绝大多数制造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还处在劳动密集型阶段,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再加上这些企业主眼光短浅,没有长远规划,缺乏企业家必备素养,如管理缺乏人性化、不给工人成长空间、损害务工人员利益等,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宁肯去送外卖、中年人宁愿当保安也不愿意进工厂,这是造成企业“用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中国教育产业化程度严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且缺口巨大;培养技能型人才无论是种类、层次、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研究生培养质量堪忧;学生在校培养周期僵化。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方面大量加工、制造业岗位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同时,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一些关系国济民生,甚至是国运的行业被国外“卡脖”。

四是城乡交通布局失衡越来越严重。绝大多数城市之间的交通,天上有飞机,地上有高铁,高速公路更是星罗棋布;而乡镇交通,绝大多数连省道的标准都达不到,更不用说村与村的交通水平了。即便是平原地区的农村,也只是实现了汽车单行道“村村通”的水平。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产业往城市集中,城市级别越高,规模越大,产业越集中,人口规模也越大,交通越拥堵,甚至达到了“无解”的程度,这也无形中加大了破坏系数(所谓破坏系数,就是指单位国土面积上由自然灾害、意外、战争等风险因素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价值)。

五是三农问题。在农民收入多元化的今天,尤其是土地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更不能致富的背景下,农民已经不再把土地视作自己的“命根子”,出现土地撂荒也就不足为奇了。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不仅造成了大量“空心村”,同时,也造就了农民子女“成才难”的困境。由于交通条件差,直接影响承接产业落地和农民创业,农民要在家门口打工,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农民子女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基本处于“自由”状态。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致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农民子女高效成才。农民子女成才后迁移进城,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在城市有效生存,才是高质量解决农民市民化的有效措施。

由这些领域的基本国情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超额,在一定时期内将是常态。不仅已经超出中国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而且在社会资源方面,也远不能与人民需求相匹配,这将是一个永恒的常态,特别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因为“优质”,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实现全面“优质”的结果。无论何时,也不可能让全部的学生去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更不可能所有的病患都到北京的优质医院去看病!但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将来工业、农业等生产性领域,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是不可逆的进程;即便是政府机构,随着大数据互联互通工程的完善,通过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能,减少服务环节,小政府大服务,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岗位日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还继续鼓励生育,不仅加剧资源短缺的程度,造成社会竞争加剧,同时,也会使中国“老龄化”社会规模更加膨胀,直至崩盘。因此,在中国当前人口规模下,通过提高生育率来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不仅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相反还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更大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是饮鸩止渴!那些降低结婚年龄、鼓励生育的想法,更是在给中国高质量发展人为设置障碍,也会葬送中国四十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控制“人口规模野蛮生长”的成果。如果没有这一成果,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成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人口规模要适中。在全国绝大多数成员已经理解并接受了原来的国家人口政策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生育节制,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也是避免将来造成更大规模的老龄化人口而给后代子孙带来无解的困局,不将“现债”祸留子孙,更是后代子孙之幸!美国等鼓励生育的国家,是因为他们人口基数太小,不足以支撑国家生存、发展之需,才制定的政策。中国,则是因为人口基数太大,而影响了国家发展的速度,我们决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盲目效仿美国等国家,不然的话,中华巨龙腾飞的翅膀,就会因为人口负担太重而折断!解决人力资源缺口,不能从老年人延迟退休这一低效能人群入手,而要从高效能的年轻人群体着眼,这才符合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如采取灵活学制,快鸟快飞,科学缩短培养年限,根据社会需要规划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教育培养效能,使学生早日走向就业之路,避免其在高校校园内玩游戏、混文凭。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乡须协调发展。国家发展,可以有先后,但必须协调一致。城市具有地理和资源优势,可以优先发展,但是,不能依靠自身的优势对农村进行财富掠夺,尽量避免农民贷款买房进城,这不仅会造成农民自身财富风险增加,还是农村婚嫁(城市婚房、天价彩礼)攀比之风的源头。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会造成城市越发展,则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差距越大。如果说城市是中华巨龙的头的话,农村就是巨龙的身子和尾巴。如果龙身和龙尾飞不起来的话,即便龙头想飞得更高,也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阶段,已经到了协调农村加速发展的时候了。尽管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工程,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致富的层次还远远不够,必须把农村孩子成才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农村孩子成才,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致富,只能起到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无法提高他们在社会变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这就造成了他们致富不具备可持续性。乡村振兴,要依靠承接产业落地为先导,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要求必须先改善农村交通不够畅通的现状,使交通条件能够满足承接产业落地需求。如平原地区,县城四面都要有高速公路入口和出口、通往乡镇的公路要具备国道的标准、乡村的主干道要具备省道标准、村村通道路要具备县道的标准。不然的话,乡村振兴将是一条比脱贫更加艰难的“输血”工程。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张科学又可行的蓝图。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要做到人、财、物、科技、安全(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国家安全等)等各要素协调、和谐配置。这一配置水平,既具有时空性要求,又具有地域性要求,因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必须全面、合理、科学规划,并且要有“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须有我”的高风变节,将一张蓝图画到底。

第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样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必须将“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一线脚踏实地调研”作为工作常态,只有这样,才可能了解行业实情,这也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必须具备与一线成员打交道的调研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调研效能。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要有锚定初心的信念,力戒形式主义、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的不良倾向,将人民、国家和党的利益有机融为一体,并为实现这一共同利益而全心全意探索、实践。

郭海江,中共党员,硕士,河南省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著有《知—能课堂理论》(2021年4月,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Email:guohaijiang@126.com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