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须以“马拉松”心态,理清内部关系,有效施策
2021-05-16 15:26:31
  • 0
  • 0
  • 0
  • 0

乡村振兴,不可能像扶贫一样,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以“马拉松”的心态,做好长期攻坚的思想准备。

第一步,要弄明白农村振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第二步,乡村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还存在如些问题,与目标有多大差距。

第三步,根据差距,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第四步,如何执行。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可以看出:乡村振兴,主要目标是实现居住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美化。最终目标,缩小城乡差距。

一、根基问题及措施

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就是农民富裕,增强其幸福感。支撑农民富裕的路则有两条:一是外出务工;二是本地务工或创业。从外出务工这一条路来看,农民的收入整体增加了,但是,其幸福感却因为子女上学问题而大大下降。从绝大多数家庭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不惜成本的行为来看,孩子成才,是家长努力的动力。可是,现实是由于家长外出而无人管束,再加上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差、机会越来越小,导致农村孩子成才越来越难,出问题的机率却越来越高。农民富裕的代价,就是牺牲自己子女的成才机会,与他们打工的初衷南辕北辙。

农民需要实现能够管束孩子的前提下务工,就必须依靠当地的产业。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走之路。可是,产业,要在农村落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当前,尽管实现了村村通,解决了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通行问题,但是,随着农村的车辆保有量空前增加,道路宽度不够,连小型轿车会车都不方便,出行又成了新的难题,更别说运输用的货车了,一辆车就可以把路堵死。因此,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已经成了产业落地的当务之急。解决农村落后问题,改善交通条件是必要措施。尤其是与城市交通条件相差了省道、国道、高速(铁路)、高铁四代。可行措施,就是在具备改善条件的平原地区,以县域为单位,县城通往乡镇所在地的道路,按国道标准拓宽;乡村的干道,按省道标准拓宽;村村通道路,按县道标准拓宽。

其次是资金问题。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向人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农村转移,同时,引导农民参股、或集资创业,这是规模化解决农民收入的最有效有段。可是,现在鼓励农民在县城贷款买房的政策,不仅将农村自有可用资金“吸”走了,断了他们用钱生钱的致富之路,还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民结婚的成本(结婚标配:“一动不动”,一动指的是轿车;不动指的是城市楼房)飙升。而贷款,又将农民引向了巨额债务的高风险之地。由此衍生的新问题,导致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水涨船高,无论是农民还是城镇居民都生不起娃了。禁止农民贷款买房,既把农村资金留在了农村,对保证再生产、产业致富可起到有效促进作用,防止农民因此破产、减缓其结婚压力,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农民大量进城失业带来的安全隐患。

最后,是农民子女成才问题。农民子女成才,不仅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匮乏短板,还可以促进农民向城镇的有效转移,逐步缩小农民群体,减轻乡村振兴的压力。有效转移,是指具备了城镇生存能力的农民进城。针对农村学生求学难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让学生进城读书,同时配套建设大量公租房,供进城求学家庭有偿租用。事实已经证明,并将再一次证明,投资建设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招聘教师,在解决农村学生求学问题方面,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有效解决农民子女成才问题,是增强农民幸福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乡村振兴可持续进行的最佳措施,也是强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最有效措施。

二、乡村振兴措施

总的原则:以农民为中心,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教育清根,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精准助困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以农民为中心,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切忌拍脑袋决策,越俎代庖,否则就会出现“花了气力不落好”,反倒让农民心生怨气。如农村的厕所革命,就是失败的政策。以农民为中心,则必须了解农民。

根据我近三十年的农业技术服务和农民培训经历来看,农民这个群体,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程度低,思考问题缺乏远见和技能,家底薄,经不起折腾,挺赚不挺赔,只想通过打工,挣快钱。二是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欠缺,总想着把风险交给政府或别人承担,自己只享受成果。这也是政府对农民实施的“小额优惠贷款”政策,很少有人响应,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根本原因。有的地方就变通了这项政策,以农民的名义把钱贷出来,交给公司使用,公司给农民分红。三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日益增强,但是,由于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在教学水平方面的巨大落差,农民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难度普遍加大,辍学率偏高,进入国家重点大学的机会更是渺茫。而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城接受好一点的教育,不惜倾全家之力,甚至贷款在城里买房,这无形中加大了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成本和农民的家庭负担,无形中加大了其家庭生存风险。一些农民子女结婚胶要求在城里买房,不仅仅是他们想过城里人生活,根本上还是为了未来子女能够接受优质教育问题。四是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是高辍学率、事故率的主要原因,也是威胁到农村家庭婚姻稳定的主要诱因。五是相当一部分农民致富动力不强,对自己的处境得过且过,甘当贫困户,甚至以当贫困户为荣。

乡村振兴,必须根据农民的存在问题,尤其是产生问题的根源,立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高质量解决“三农”问题,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从精神层面和生存理念方面,引导农民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发挥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培养“四有”带头人,带动农民群体自救、创业、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俗话说,啥时候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从改变农民精神和理念层面着手,激活其主人翁原动力,要严格预防改革开放时期“原罪”型企业家再次出现,培养一批“四有”新型农民带头人。所谓“四有”,就是有规矩、有眼光、有想法、有心。

有规矩,就是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一要有法律意识,不能做违反法律的事儿。如果一旦犯法,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发家致富了。没有了人身自由,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做一个乡村振兴带头人,必须要先做一个懂法、守法、用法的人,懂得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二要守住自己的道儿。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如从事餐饮行业,不能违规添加;从事蔬菜种植,不能施用违规农药,不能违规施用激素;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不得违规添加色素、地沟油、吊白块等;从事养殖业,不得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瘦肉精、抗生素等。

有眼光。俗话讲,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眼光,就是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广度、深度、后果有准确的预见性。有眼光,要求其必须有开阔的视野。视野,决定了农民做这个行业的起点,更决定了他们做事的规模,企业寿命。谋划的事儿做的大小,不是取决于其现在有多少钱和多大的干劲,而是由他们的眼光决定的。同样的行业,为啥有的人赚钱了,而有的人却赔钱了,就是因为赚钱的人有眼光,而赔钱的人缺乏眼光。眼光决定了他们做的事能不能赚钱、赚多少钱的问题。眼光又是由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来决定的。有眼光,一要改变传统观念,开阔思路,要转变“等、靠、要”的致富理念。二要把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由外出打工变成本村、本乡、本县创业人力优势。三要用链式产业思维,把污染源劣势变成资源优势。四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五要有风险意识。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做为带头人一定要先把风险预防考虑在前。

有想法,就是用什么方法,把事情做好。所谓想法,就是不安于现状,不愿意随大流的意识。原来农村有一句俗话,随大流,不挨揍!但是,当前,各行各业,挨揍的都是随大流的人。一要有规划,自身有什么便利条件和优势,可以做多大规模。二要有如何把事情做成的计划。三要想办法把这个行业做好。四要考虑好销路问题。

有心。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到精致、做优。所谓有心,就是要处处留心,处处操心。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有心,一要看国家政策的导向。做为带头人,能不能发财、 发大财,关键就是由国家政策决定的。二要把产业发展与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如果搞农业生产,就必须了解当前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科学技术状况,根据自己的财力、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应用自动化生产技术。三要把产业发展与“健康、养生”结合起来。

其次,对当前农民群体,根据其生存特点进行科学分类,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础。农民可以分为三大群体:第一部分,40岁以上的农民。这个群体占据农民群体的绝大多数,但又是让国家最为挂念的一部分,他们因为文化素质不太高,可又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这个群体中,年龄比较大,主要靠打工来挣钱,其生活压力也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养活,又没有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只能依靠体力为核心的技术去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挣钱,如建筑工地。他们外出打工,只能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去照顾,其结果就是,钱挣了,可是孩子的学业却荒废了,有的孩子受到伤害甚至失去了生命,也有因为夫妻长期分居,导致家庭破裂,成为农村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这个群体中,有少数人在家以承租他人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但大多因为缺乏相关技术,还是从事传统种植种类,收益比较低。这个群体中,也有极少数种养殖大户口,在家致富。65岁以上的群体,因为自身劳动能力不足,则主要是在家照顾孙子辈为业。全国的农村贫困户主要分布在这个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大病致贫,有的是因为学生上学费用负担太重致贫,有的则是因为子女负担重且又丧失劳动力致贫,也有极少数是由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因综合致贫。第二部分,校园内的农民子女。这是高中教育及以下年龄阶段的群体,主要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有的在农村公办学校读书,有的在私立学校读书。在私立学校读书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农村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差,每年要比公立学校多花几千块钱的学费,因为私立学校管理比较灵活,能根据学生需求,解决食宿问题。也有极少数成绩好或靠关系进入县城公立学校学习。即便是有少数以租房或打工为由进入城市学校的农民子女,其父母每年也要承担万元以上的房租,这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更多的农村孩子则是在城市学校划片招生政策的门槛下,被拒于优势教育资源之外。由于父母不在家,祖父母精力又不济,基本上自己管理自己。因为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多孩子陷入网隐和游戏,大量孩子辍学,这也是农村孩子尽管在数量上远大于城市孩子,但在大学中所占比例却远低于城市孩子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差别,实现乡村振兴,将永远是个梦!第三部分,介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群体。这个群体,由于长期在城市工厂中打工,环境条件比较好,所以对城市生活比较向往,他们不熟悉农活,更不愿意像父辈们那样,只当城市生活的匆匆过客,他们的理想则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买套房,在城市安家,成为城市的主人。这个群体也是农民中在县城买房的主体。这部分人相较于他们的父辈来说,文化水平比较高,有一定的技术特长,但是,其技术主要是学徒的方式而来,技术自我更新能力比较差。

第三,根据其生存需求,合理施策,原则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学则学。一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将现有农民的子女培养成大学生,从根本上减少新农民个体的产生,缩小农民群体人口规模,为彻底解决农民问题打下基础。鉴于教师因婚姻家庭需要、其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需求,而逃离农村学校的现实,在城镇逐步建设具备寄宿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是有效解决农民子女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二是,以土地“确权不确地”为基础,引导土地无障碍流转,实现高效农业生产。农民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不是要彻底消除这个群体,而是要让其减少到一定规模,当人均可使用土地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足以让其实现致富的水平,这个群体就比较合理了。以多少为宜?这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以“能把全国最高水平的高效农业技术、高效率的农业大型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实现农业生产无公害、最高效益化”为宜。不同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均可使用土地的规模是不一样的。当前,人均几百亩,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的高速发展,可以达到千亩以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更多的农民自发的流转土地,集中经营。而“确权不确地”,可以为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提供保障。三是,必须对所有针对农民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培训效益,使农民工真正能学到所需技术,保障具备到城镇稳定生存的能力,推动部分有能力的农民进城安家落户,也为大规模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当前,国家对农民进行的培训涉及多个部门,如农业系统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人社系统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等,任务一样,培训内容重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同系统的培训争人、抢人、拉人头、重复培训现象,对本来就有限的培训资金造成严重浪费不说,关键是见效不大。因此,整合培训资源,统一操作,尤其提高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已是势在必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强农、为产业富农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在政府层面引导和支持下,鼓励有能力的农民、企业到农村开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或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几个村或乡联合办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益。这样,农民通过在家门口就业,一方面提高其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其对子女的有效监护,强化家庭意识,稳定家庭关系。五是,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农村困难人口,统筹并集中使用救助资源,为国家集中财力助困、高效能精准助困的有效性提供保证。在十四五期间,建议国家能利用好金融系统、公安系统户籍的大数据,对农村困难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如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有自我供养能力的除外)、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有子女可有效供养的除外)、大病致困、因学生学费负担过重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助,并及时对脱困的家庭退出救助,以免出现国家财政供养懒人的不良后果。

农民只有富裕了,有钱了,才会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才会主动参与到健康娱乐中来。这种情况下,在乡镇文化站的引导下,使乡村已经建设好的文化大舞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也只有农民富裕了,才会去建设、美化自己的家园,才会有意识的去美化村容、村貌,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和谐、美丽、健康、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