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失当行为之心理因素及对策(一)
2016-06-23 22:18:18
  • 0
  • 0
  • 8
  • 0


青少年失当行为之心理因素及对策(一)


      针对当代青少年不当行为的教育、法律方面的因素,笔者在《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及恶行面面观》《与时俱进,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学校悲情事件频发,拷问中国教育改革现状》、《社会转型期,社会乱象成因分析及对策》、《未成年人的暴行,泣血呼唤法律的休止符!》、《公平正义的血泪,可否能唤醒法律的良知?》、《当代青少年“失当”行为及对策》、《是谁在纵容违法犯罪?》等博文中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心理因素方面进行,拟探寻其中的对策。

      要分析其心理因素,必须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入手。与七零后及以前的人成长相比,无论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首先,从家庭环境方面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等长辈人眼里,是家庭成员关注的焦点,是家中的“小皇帝”。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和竞争,其本来应该在家庭阶段学会的一些本领,如,与同龄人沟通、妥协的本领,规避被哥(姐)欺侮的本领,照顾弟(妹)的本领,与同龄人分享、交际、和谐相处的本领等,都没有学会。由此,形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狭隘、缺乏包容、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心理。当前,留守儿童达1亿左右(《中国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 估算约有1亿》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16-03-27)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加加剧了。其次,从社会环境方面说,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衣食住行条件、信息传播等条件发生了呈现几何级数加速度的快速改善,特别是文化领域异质化和大众传媒手段的高速发展,使他们无论是接受信息的内容丰富、多样化程度,还是传递播的速度都带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伴随着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的出现,再加上国家在信息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信息成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接受信息的广泛程度处于“不可控”状态。一些引诱人向往暴力、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追求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等不良信息的泛滥,导致这些人逐渐失去了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动力,由此形成了追崇“骄、奢、淫、逸”的心理。一些把复杂的社会状态理想化、甚至纯化的文艺作品(包括文学、影视剧等),使他们的心理单纯化。   

在这类心理的单一或综合支配下,就出现了一些“失当”行为:

     (一)弱智型行为。一是对危险缺乏防范意识,将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这一类的报道几乎每天都能在电视、网上看到。如网上交友,安阳少女被男友骗去KTV陪唱 随后被带去足疗店卖淫(安阳网-安阳晚报,2016-06-19)、少女被男子骗西安逼其卖淫 后又将闺蜜骗入魔窟(中国网,2016年06月21日);为此丢掉性命的,更是大有人在。更让人脑洞大开的是,有抢劫犯、小偷因分赃不均,居然报警,请警察替他们主持“公道”,如分赃不均起争执 歹徒请民警“主持公道”(成都商报电子版,2015年12月12日  ),瞧,3个自投罗网的小偷 请来民警"主持公道"、这个想要回赃物,请来民警“主持公道”(中国常州网,2015-02-09 ) 。

      (二) 心胸狭隘型行为。这一类人,主要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别人相处,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容不得别人对自己利益的私毫侵犯,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否则,恼怒异常,有的会因此口吐污言秽语、有的老拳相向,还有的甚至会拔刀相向。如常见的“路怒族”现象,另外媒体上也常见报道:男生疑因插队遭室友掐死 同学误以为嬉戏未拉架(新闻晨报,2016年06月21日)、大学生疑因唱歌遭室友杀害 学校被指态度冷淡(新京报,2016-06-17)。另外,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有很多都是因此而发,这一类行为,笔者在很多博文都有讨论。

      (三)虚荣享受型行为。有这类行为的群体,主要是女性,为了追逐金钱,能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不计后果,“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没酒喝凉水”,是这一类行为的典型写照,“我用青春赌明天”,是她们的行事风格。如为了名利,道德底线、人格、尊严、法律全被抛于脑后,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去交换,如拜有钱(权)人当“干爹”现象、网络主播现象、援交、卖淫等,当然上当受骗也就见怪不怪了。对此现象,笔者也曾以教育的角度在博文《今天的女性怎么了?》中进行了分析。

     (四)好逸恶劳型行为。这类行为的主体主要是男性。既想过有钱人的生活,又不想付出汗水,总想走“捷径”,于是抢劫、拐骗年轻女孩从事色情行业为自己挣钱花、偷盗、敲诈、诈骗、贩毒等,无恶不作。当然也有的人走了另一个极端,如为了能获得一个高档手机,不惜以健康为代价,出卖自己的器官。这一类行为和第三类行为,有共同之处,都是为了享受。更有甚者,为了享受,竟以分手为筹码,胁迫自己的女友去从事色情活动挣钱供自己挥霍。

     (五)一夜成名型行为。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成名,也不愿意错过“快节奏”的班车,无论是学术还是艺术,都不乏这类行为的影子。只不过,在文艺圈更广泛、更普遍就是了。看看电视屏幕上一些娱乐类节目有多火爆,就知道,这类行为有多疯狂了。青年人是自己的主动行为,未成年人则是被动行为。他们成了家长“欲望”的代言人,既然这辈子当不了名星,那就当名星他(她)爹(妈)吧。“童”星闪烁,就知道啥叫为成名“急不可耐”了。至于会不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那只能是排在第二位的事了。

     (六)性别虚妄型行为。 这一类行为,也就是性别中性化,甚至异性化,正在被一些青年人当成时尚。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去不能对自己的性别准确定位、性别认可错位的心理因素外,与娱乐价值观的追捧不无关系。对此现象,笔者也曾以中国文化教育的视角在博文《由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看中国文化教育“柔盛刚衰”现状 》中进行过探讨。

     (七)目标迷失型行为。这一类行为,主要表现为人生追求目标模糊,有的是因为挫折而迷失,有的是因为没有不够明确而随大流,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而盲目把一些艺人的成功当成了自己的内心追捧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并不一定是本人的奋斗目标,只是他或她心目中的“偶像”而崇拜,有的还会模仿“偶像”的一些行为习惯。对此类行为,笔者曾在博文《明星当偶像,坑你没商量?》中进行分析、探讨。当然,也有一些有明确奋斗目标,而仅因其扮演的角色成功而崇拜明星的,但此类行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八)减压依赖型行为。这一类行为,说实话,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在一些好事者的渲染下,心理压力被人为加大,而要达到臆想中的“减压”效果,就必须以破坏有形的东西来显性夸大压力的严重程度。于是,西红柿、西瓜(千名考生重庆砸3吨西瓜释放情绪,凤凰网资讯 ,2016.06.18)、枕头等就成了他们渲染、发泄的媒介。只所以有这些东西,一个是有西方成功被媒体关注的案例,二是能在瞬间达到渲染的效果,好象是减压成功了。但是“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不易,被遍地浪迹无情的覆盖了,造成的资源浪费更无人关注。同时,也给社会做了一个很坏的范例。据报道,3名高中生贪玩棒打西瓜 瓜农或颗粒无收(新浪,2016年05月23日)。减压,为什么非要搞点破坏和浪费,才能办到呢?长跑、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等,难道就不能达到减压的效果吗?为什么非要啥都学人家西方国家的呢?环保一点的、节约一点、创新一点,岂不是更好吗?(未完待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