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必须下好“三农”问题这盘棋!
2016-04-26 17:22:50
  • 0
  • 0
  • 4
  • 0

城镇化,必须下好“三农”问题这盘棋!

    居民城镇化率,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等发达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率是85%,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95%左右,美国是97%。而我国,2015年“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2016年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016政府工作报告)。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人把居民城镇化,却简单的理解成了“农民进城”。有的人甚至提出,在目前城市商品房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让农民接盘。中国青年报(2016年04月26日)以城市难留近半农民工不想进城 六成愿到年龄就回乡”为题报道了农民工对进城的态度。“近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一书,其中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占11.83%,‘比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 其主要原因则是“社科院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不愿外出打工的前5位因素分别是:年纪大了(20.63%)、父母子女无人照顾(18.12%)、缺少技能(15.94%)、农活儿离不开(10.03%)、对城市不熟悉(8.93%)。其中,年纪大了而返乡是农民工市民化未完成的表现,父母子女无人照顾等问题都与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缺少技能、对城市不熟悉也和农村教育落后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从这篇报道中,不难看出,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让农民进城”,是与中国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是与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意愿相违背的,一旦硬性实施的话,不可避免会造成与民意的对抗。

    由此调查结果,其实也不难看出,农民的城镇化,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密切相关,要想顺利实现居民的城镇化目标,必须把“三农”问题,做为一盘棋,着眼全局,统筹考虑。

    其实,提高农民的城镇化率,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村,就近进行城镇化建设,同样可以达到城镇化的目的。国家提高居民的城镇化率,是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很显然,在农村实施城镇化建设,更符合国情、民意。把农民赶进城,其结果是掏空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是成为一个空想,这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相背,更会使“大城市病”病情加重,甚至泛滥成灾。

    既然城镇化,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那我们只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做文章就行了。城乡之间有众多差别,如交通、设施、文化、教育、人才、经济发展水平等。而在这众多的差别中,最核心的差别,也是对其他差别起到最大关联作用的就是人才差别,也就是农村严重缺乏支撑其发展的人才。说到人才,就不能不说国家在财政方面存在的待遇差别。所以,目前,要解决城乡人才差别,就首先必须从解决城乡人才待遇的二元化入手,省、市、县、乡、村,待遇标准一体化,只有这样,解决其他差别才有可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才有希望,缩小城乡差别,并最终实现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城镇化才有意义。这样做的结果,还可以逐步对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回流起到引导作用,对国家缓解目前的“大城市病”起到正向作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